
在這項最新研究中,研究團隊動用了多種尖端顯微分析手段,發(fā)現(xiàn)嫦娥六號月壤中兩類來源各異的載磁顆粒。同時,他們還發(fā)現(xiàn),至少還存在三種“二次改造”后形成的金屬鐵顆粒。載磁顆粒來源及理化性質(zhì),決定了它們在月壤中留下不同的磁記錄及穩(wěn)定性。根據(jù)嫦娥六號著陸區(qū)月殼磁場弱,卻含大量磁性較強的載磁礦物,研究進一步推測,南極-艾特肯盆地北緣磁場強,可能是因為那里堆積了更厚的、含高磁化率外源金屬的濺射物。
“這項研究不僅有助于解釋月球南極-艾特肯盆地的磁性之謎,也對將來研究小行星、火星等其他天體樣品中的磁性礦物、磁場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。”中國科學院地質(zhì)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說,對我們理解月球磁場歷史以及月球表面改造過程非常重要。